 新闻发布图 来源:互联网 2025年11月11日,首届全国戏曲新人新作展演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这场为期14天的戏曲盛会,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西戏剧院与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承办,以“新人新作”为核心特色,聚焦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为全国观众呈现一场兼具“老韵味”与“新表达”的文化盛宴。 聚焦“新”力量:青年人才挑大梁本届展演是“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的升级拓展,首次设立“戏曲新作展演”与“地方戏精粹展演”两大板块。17位青年戏曲创作人才成为新作展演的主推力量,涵盖编剧、导演、唱腔设计等岗位,平均年龄42岁,最小仅29岁;32位青年表演人才则通过地方戏精粹折子戏崭露头角,平均年龄35岁,最小22岁。 这些“新势力”既坚守传统根基,又大胆创新。例如,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新作《福大妮的幸福路》,以创业故事为蓝本,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绍剧新版《火焰山》,在经典《西游记》情节中注入现代叙事,通过铁扇公主与唐僧师徒的冲突,隐喻人性善恶的博弈。这些作品既保留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又采用多媒体舞台技术,拉近了传统艺术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多元剧种同台:29个剧种竞放异彩展演汇聚了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艺术院团,涵盖昆剧、粤剧、壮剧、柳琴戏等29个剧种。11部新创剧目与32个精粹折子戏的组合,展现了戏曲生态的丰富性。 - 新创剧目: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妇好》以商代女将军妇好为原型,结合殷墟考古成果,通过王朝变迁与人物命运,诠释古典人本主义精神;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以裱糊匠的视角折射时代变迁,舞台设计融入老北京胡同元素,增强沉浸感。
- 精粹折子戏:荆州花鼓戏《烂柯外记》聚焦绝技展示,演员通过“把子功”“水袖功”等程式化动作,演绎神话传说中的奇幻场景;广西壮剧《香樟树下》则以民族风情为特色,融入壮族山歌与舞蹈,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配套活动赋能:创作与传播双轮驱动为助力新人新作打磨提升,展演首次引入“创作新人演前访谈”“一场一评”“专家座谈研讨会”等机制。11场演前访谈邀请主创团队分享创作心得,12场“一场一评”则由专家现场点评,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在柳琴戏《福大妮的幸福路》的研讨会上,学者指出“创业主线与戏曲程式的结合可更紧密”,导演团队随即调整剧本,强化人物情感与戏曲动作的呼应。 传播层面,展演通过“文艺中国”“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等官方平台直播所有演出,并推出5折套票降低观演门槛。同时,组织历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代表深入社区、学校开展惠民演出,让戏曲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赋能经济:与城市活动联动展演期间,“冬游广西”“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等活动同步开展,形成“戏曲+旅游+文化”的协同效应。例如,南宁剧场周边设置戏曲主题文创市集,销售脸谱、戏服等衍生品;广西民族剧院则推出“戏曲体验工坊”,观众可试穿戏服、学习基本身段,增强互动性。 据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测算,展演预计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正如广西戏剧院院长所言:“我们不仅要让戏曲活起来,更要让它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薪火相传:构建戏曲生态闭环本届展演不仅是舞台展示,更构建了“人才培养—艺术创作—成果展演”的完整链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实施《广西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实施方案》,通过设立青年创作基金、建立院团与高校合作机制等措施,持续推动本土戏曲发展。 青年编剧李想在采访中感慨:“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展演为我们提供了全链条的支持。这种‘被看见’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戏曲事业。” 11月11日至24日,南宁将成为全国戏曲人的“朝圣地”。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守正与创新共鸣,一场关于戏曲未来的探索正在上演。 文:北流网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