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这个被互联网深度渗透的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在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颗被互联网时代光芒照亮的生态明珠,在数字浪潮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踏入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仿佛走进了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这里植被繁茂,如绿色的绒毯铺满湿地;碧水宛如明镜,倒映着蓝天与白云;白鹭在天空中翩跹起舞,它们洁白的身影与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相得益彰。在互联网构建的全球视野下,这样一幅美景通过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平台迅速传播,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白鹭与湿地,宛如一对紧密相连的伙伴,彼此依存、密不可分。湿地是白鹭生存繁衍的“家园”与“食堂”,为它们提供了栖息之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而白鹭,则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剂”,也是一道在网络上备受瞩目的美丽风景线。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下,白鹭的每一次振翅、每一次觅食,都成为了生态保护与自然之美的生动注脚,引发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作为典型的岩溶湿地,会仙湿地有着独特的生态价值。它不仅是“湘桂走廊”南迁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更是“漓江之肾”,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生态价值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重视。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共享数据,共同研究湿地的生态机制;环保组织通过网络发起倡议,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会仙湿地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周边区域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等因素影响,会仙湿地区域面积一度急剧萎缩,白鹭的栖息家园也随之遭受破坏。这一情况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纷纷通过网络表达对湿地生态危机的担忧。 转机始于扎实的保护行动,而互联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护白鹭及其栖息地,相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有害生物清理、补水渠建设、新增鸟类食源地等。这些行动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桂林市临桂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主任李铭介绍:“通过互联网,我们能够及时发布保护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吸引更多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加入到保护行动中来。同时,持续打击非法捕鸟并加强宣传,周边村民的保护意识也显著增强。” 2012年,国家林业局将会仙湿地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名单。在建设期间,公园通过租赁、征收等方式回收鱼塘及耕地,完成退塘(耕)还湿约155公顷。这一举措在网络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人们为湿地的恢复和保护点赞。大部分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重现了湿地本色,让这片曾经遭受破坏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保护的效果正悄然反哺这片土地与人民,互联网则成为了这一成果的传播者。湿地环境好了,白鹭越来越多,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白鹭的风采。会仙镇毛家村村民王喜生说:“湿地环境好了,我们借着生态旅游卖点土特产,既增加了收入,也宣传了家乡。现在通过网络,我们的土特产能卖到全国各地。”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传统养殖业也从原来的粗放养殖转变成了生态养殖。互联网为村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当地依据地形地貌与景观资源,将湿地公园科学划分为生态保育区与合理利用区。保育区以保护、监测为主,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合理利用区则适度发展岩溶地下河旅游、生态农业与农家乐,推动体验式、参与式的生态旅游。这些规划通过网络平台的展示,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湿地公园的旅游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被打造成了一个集岩溶湿地保护、湖泊修复、生态旅游与科普宣教于一体的综合公园。这里拥有逾百公顷的岩溶湖泊、十余公里的古桂柳运河,以及原生的湿地植物群落与地带性岩溶植被。周边村民对于家门口的这片绿水青山,有着越来越深的获得感。他们通过网络分享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工程,稳定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和改善了生物栖息环境,物种丰富度持续提升。截至目前,湿地公园鸟类增至173种、植物增至328种。在这个山青水碧的湿地里,白鹭翩然舞动的不只是勃勃生机,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答卷。在互联网时代,这份答卷通过网络传递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